濕地是重要自然資源和獨特生態系統,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具有重要意義。近年來,我國采取一系列舉措加強濕地保護修復,取得了明顯成效。一是濕地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完善。出臺了《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》,編制實施了《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(2020—2025年)》,2021年通過的《濕地保護法》將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,填補了我國濕地保護法律空白。二是濕地保護修復成效顯著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累計安排中央投資98.7億元,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、退耕還濕、濕地保護與恢復補助項目2000余個,修復退化濕地面積700多萬畝,新增濕地面積300多萬畝。2021年我國又新增和修復濕地109萬畝。三是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。指定國際重要濕地64處,發布國家重要濕地29處、省級重要濕地1001處,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600多處、濕地公園1600多處。四是積極履行《濕地公約》。發布《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》白皮書,在內地63處國際重要濕地開展生態狀況監測,完成了國際重要濕地數據更新。
湖北武漢東湖國家濕地公園
目前,我國人均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/5,濕地保護工作仍面臨一些問題。比如,對濕地的生態功能認識不到位、保護與利用矛盾日益凸顯、保護修復科學性不強等。下一步,國家林草局將認真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,持續推進濕地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。一是認真貫徹實施《濕地保護法》,制定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目標方案等配套制度,推動建立濕地保護部門協作機制。二是出臺全國濕地保護“十四五”規劃,組織實施紅樹林、退化濕地等保護修復工程項目,繼續增加國際、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。三是制修訂濕地保護修復標準規范,完善濕地生態狀況監測體系,做好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中濕地監測,聯合開展泥炭沼澤碳庫調查。四是辦好《濕地公約》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,以此為契機,廣泛開展濕地保護宣傳和科普宣教,充分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負責任大國形象。
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生態濕地高明湖公園,水清岸綠,景美如畫。程聰攝